中文百科  > 所属分类  >  历史遗址   

卫国故城

卫国故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是第二道朝歌城的城垣上段,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诸侯国。在淇县城关镇,是一座屹立于淇水之滨、在殷都朝歌的废墟上兴建的城市。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建设沿革编辑本段

卫国故城卫国故城
朝歌是周王朝卫国都城。公元前1063年,西周政权建立后不久,以朝歌为中心发生了“三监之乱”,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历时三年,杀武庚(纣王子)、管叔,放蔡叔。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余发划为卫国,封其弟康叔为卫君,治理殷地,建都朝歌,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今东仓)、传至仔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恤朝政,终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人狄人所杀,在朝歌历时403年。

《辞海》记云;“卫,古国名。始封之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旅分封给他,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诸侯国。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淇县朝歌古都学会会长燕昭安认为,朝歌作为殷商故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殷商灭亡后的400余年间,朝歌又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卫国的国都。自卫康叔建国到卫懿公被杀,卫国在朝歌共历14世17位国君。卫懿公之前,卫国处在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中,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成为当时著名的礼仪之邦。随着周王朝逐渐走向衰败,对各诸侯国也逐渐失去了控制权,导致诸侯国连年征战、相互杀戮,卫国也在这场诸侯争霸中元气大伤。

朝歌古城淇县,历史上曾是京畿之地,殷商晚期先后有4位帝王在此营建都城。殷商灭亡后,朝歌继而成为卫国国都。作为西周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一,卫国以朝歌为都时间长达403年。到了卫懿公时期,卫国衰微,公元前660年,北狄进犯卫国,卫懿公战死,卫国都城被迫由朝歌迁至楚丘(今滑县境内),北狄乘胜追击,迫使卫国又迁都帝丘(今濮阳)。公元前238年,卫国又由帝丘迁都至野王(今沁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黜卫国国君,延续了850余年的卫国从此灭亡。

淇县史学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历史上卫国共延续了850多年,而从卫康叔建都朝歌到卫懿公被杀,朝歌作为卫国都城存在了400多年。其间,这里曾有过康叔之治、武公盛世的辉煌岁月,出现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开国之君卫康叔、高风亮节的卫武公、大义灭亲的石碏,以及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中国第一侠客荆轲、政治家和改革家商鞅等。

文物遗存编辑本段

卫国都城,俗称朝歌二道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50米,东西宽1650米,城廓长3100米,宽2100米,周长10400米,城墙宽70米,高9米,文化层厚达13米,城内面积约有420万平方米。位于淇县中偏东的朝歌旧殷墟地,该城周长9227米,城基宽50至70米,残高1.5-3.6米,城墙板筑,板眼明显,均为平夯,板眼间距2.20-3.10米,板眼孔径6-8厘米,夯层清晰,每层6-12厘米。在夯土在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柄、陶盘、陶盆、绳纹板瓦,矮足粗绳纹鬲等,均系春秋中晚期遗物。

目前,现存的卫国城墙有四段,一段是县城北三里桥两侧长830米的北城墙,其他三段是西城墙,分别位于县煤建公司、县林业局院内和县银河纱厂后面。记者在淇县林业局院内看到,长13米、宽11米、高3米的卫国城墙,四周建有漂亮的花墙将其保护了起来。每段古城墙边都立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国都城”的标志。

在故城东有两个作坊遗址:治铁作坊在付庄村约916万平方米,发现有治铁残炉、木炭、熔渣、范板和残鼓风管等,制骨作坊在东关东北,跃进路北侧,约2.4万平方米,发现有牛、猪等各种骨骼,上面的锯痕清晰,有的已变为化石。两遗址中发现有红陶片、细把陶豆、折沿旋纹陶盆,以及绳纹小砖等,这些遗物为龙山、春秋战国至汉代的、1986年4月下旬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鉴定,纣王城上段为卫国故城。

城内现有商代摘心台遗址、西坛村学校战国冶铁遭址。1986乍春,淇县文管所与有关单位和个人在进行田野考古调查中,于卫国城东城墙南段外侧的东关村东头发现了付庄冶铁遗址和东关制骨作坊。在距离制骨作坊五六百米的地方,是付庄冶铁遗址,南北长,东西宽各约300米,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出了冶铁残炉、木炭及残鼓风管等,只是没有铁。在遗址西部的断崖上和壕沟里发现了冶铁残炉、木炭、熔碴、范扳及残鼓风管等。采集到的陶片有春秋中晚期和战国初期的细陶豆、折沿旋纹陶盆等。

东关制骨作坊东西长160米,南北宽150米。在公路北侧灼路沟中采集到的有牛、猪各种骨骼。其中还有留有锯痕的骨片。据东关老年人讲,清宣统年间,附近群众在此挖出三百马车骨头卖给了一个意大利商人,装上火车运走了。

文物价值编辑本段

从城墙建筑之雄伟,冶铁遗址和制骨作坊规模之宏大,可以断言,当时卫国都城朝歌的繁荣与昌盛。这对研究卫同的城池建筑、手工业、冶炼业和经济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史记·卫康叔世家》记云:“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河淇间故商墟。”清乾隆乙女年重修《汲县志》载:,武王封康叔于卫,今卫辉府东北朝歌城是也,是卫都,本在淇县。”卫国故城城廓之大、城墙之厚皆属罕见。将来通过对卫下层的发掘,进而对殷末帝都的考证将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

卫国都城的宫殿区和墓葬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未进行全面勘探,所以不知其详。但可以想象的是,那里一定埋藏着卫国都城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卫国故城城郭之大、城墙之厚皆属罕见,对研究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对于整个殷商史,乃至整个商文化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物保护编辑本段

卫国故城实系文献记载中确指的“朝歌故城”。199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卫国故墟首次进行了局部考古发掘,初步了解该城址在春秋战国时期曾迭经修补增筑,约废弃于西汉早、中期,有关殷墟的问题,仍待继续探索。卫国故城的时代为西周、春秋、战国和汉代,1986年12月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濮阳县高城村南发现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受到考古界的关注。2006年5月27-28日,河南省文物局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以及河南省的考古专家成立专家组对该城址进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东周时期卫国的都城。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的1080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卫国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人物编辑本段

康叔

姓姬名封,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原封于康地(今禹州),史称康叔。据《淇县志》记载,周王朝平息 “三监之乱”后,将殷都朝歌及周边三监之地邶、鄘、卫三国封给了康叔,摄政王周公旦还为康叔扫除了政治隐患,将大批朝歌“殷顽”迁至洛阳为奴,仅留下陶、施、樊等七族殷商遗民,并在长安为康叔举行了封地仪式。

淇县史学界人士王小运介绍卫国建国情况时说,公元前 1062年,康叔率两万将士来到朝歌,开始在今淇县城东街建王宫、修城池、治国家。康叔将大批奴隶释放后,按照周朝的制度分给他们土地,鼓励百姓开垦私田,此外还扩建桑园,兴建冶铁和制骨作坊,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在婚姻方面,提倡“男女同姓其生不番”,改变以往同姓通婚的习俗。还废除了商朝时期活人殉葬的陋习,殉葬品改用草人、草马等。由于康叔治国有方,卫国很快出现了百业兴旺的局面,史称“康叔之治”,朝歌人后来还修建了康叔祠供后人祭祀。

卫武公

卫武公(约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姬姓,卫氏,名和,卫釐侯之子,卫共伯之弟,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在位。

康叔之后的一位贤明之君,在他执政的 55年间,卫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也深受百姓拥戴。史料记载,卫武公能够“百采众谏,与臣共勉”。犬戎杀周幽王后,卫武公从朝歌起兵辅佐周朝平定了犬戎之乱,因战功显赫,被周平王封为公爵。卫武公95岁高龄时曾作《抑》诗自儆:“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卫武公在位期间还建造了被后人称为中国首座国家园林的淇园。淇园位于今淇县城西约20公里,后人为纪念卫武公,于春秋初期在淇园修建了武公祠,还将武公祠附近的一条河流和一个村庄分别命名为思德河和思德村,意为思念武公的美德。武公祠建成后,历代均有重修,直到上世纪初还尚存一定规模。如今,武公祠和淇园遗址被夺丰水库淹没。

石碏

淇县人至今对石碏杀子卫国的故事耳熟能详。石碏是卫国大夫、卫庄公的老臣,他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卫武公死后,卫庄公的小儿子州吁生性残忍、暴戾,无恶不作,石碏多次劝庄公管束州吁,庄公听不进去,致使州吁更加猖狂。令石碏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石厚竟然与州吁厮混在一起,经常干一些祸国殃民的坏事。石碏为了教训石厚,用鞭子抽打石厚并将他囚禁起来,可石厚不思悔改,越窗逃出后住进了州吁府中。

卫庄公死后,州吁的哥哥桓公继位。卫桓公生性懦弱,这让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 719年,卫桓公要去洛阳觐见周王,州吁与石厚合谋,借饯宴之机杀死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首开春秋诸侯国政变之先河。此后,州吁与石厚大肆征兵攻打郑国,搞得民不聊生,当时朝歌有民谣唱道:“一雄毙,一雄奸,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为了平息民怨,州吁与石厚决定请石碏出谋划策。这时石碏已经告老还乡,州吁便派大臣带着厚礼去请石碏,但石碏痛恨州吁,拒绝参政。无奈,石厚只好亲自去请老父出山。石碏看到卫国被州吁搞得不成样子,便想为民除害,重整社稷。于是他假意献计,让州吁和石厚去陈国请教陈桓公,州吁和石厚便去了陈国。而此前石碏已把一封血书送到陈国,请求陈桓公将州吁和石厚处死。陈桓公与石碏交情甚笃,于是将州吁和石厚囚禁。消息传回卫国,石碏派人急速赶往邢国请姬晋(州吁二哥,史称卫宣公)回国继位。

当时陈国有大臣说,州吁是首恶,罪当斩首。石厚是从犯,不必处死。石碏却说: “石厚与州吁沆瀣一气,不杀掉他,我在朝歌无脸见人。”结果,石厚和州吁都被杀掉了。左秋明在《左传》中赞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卫懿公

石碏的大义灭亲并没有扭转卫国日益衰败的局面。自州吁篡位被诛、宣公继位后,统治者生活奢靡,不闻朝政,王室内讧频仍,至卫懿公时,卫国已是强弩之末。卫懿公治国无方,却是个养鹤的高手,整日痴迷养鹤,最终导致亡国,他因此成为历史上 “玩物丧志”的典型人物。

卫懿公在王宫及朝歌城外设有多处养鹤场,他的鹤像官员一样享有级别和俸禄,上等鹤享大夫禄,次等鹤享士禄,外出游玩时车前有 “将军鹤”引导,用餐、朝议时也必须有鹤做为伴,还有宫女为鹤梳理羽毛,甚至把练兵场改成了驯鹤场,把军粮当作鹤饲料。他的鹤出门时一律乘只有大夫级别的官员才能乘坐的轩,对献鹤之人卫懿公更是给予赏赐。养鹤耗费了大量钱财,增加了百姓负担,举国上下怨声载道,国家也日益衰弱。

公元前 660年冬,北狄(今大同一带)人兴兵伐卫,卫懿公“敛兵授甲,抵御狄寇”,但大臣们却对卫懿公说:“主公的鹤都有高官厚禄,让它们去打仗吧。”无奈,卫懿公只得带领少数亲信赴前线迎敌,结果大败,卫懿公被狄寇砍成了肉泥。噩耗传回朝歌,卫公子姬申带领卫国人连夜向东南逃去,狄人一路追杀到黄河边,这时幸遇宋国出兵保护,狄人方才退兵。此后,公子申被立为卫戴公,在今滑县道口镇东暂避祸乱。

朝歌沦陷后,卫国大夫弘演前去收尸,只见卫懿公的尸体零碎不全,只有一只肝尚且完整。弘演跪下哭道: “主公风光一世,如今无人收葬,我将以身为棺矣!”说罢,拔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卫懿公的肝放进腹中,上演了一出“破腹葬肝”的悲剧。

许穆夫人

朝歌沦陷后,卫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时,有一位女子挺身而出,在各诸侯国中奔走呼号,请求支援卫国,并最终得到齐国的支持,为卫国复兴立下了功勋。这名女子就是卫懿公的妹妹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 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后因嫁给了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自幼喜爱诗词曲赋,她的《载驰》等著名诗篇比屈原的《离骚》还要早300多年,因而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远嫁许国后,时刻思念着自己的祖国。看到哥哥卫懿公嗜鹤如命,国事荒废,她在诗中写道: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表达了对祖国的关切和思念。朝歌沦陷、卫懿公被杀的消息传到许国,许穆夫人向许穆公提出援助卫国,但靠许国的国力无法帮助卫国,于是她毅然带领随嫁的同族姐妹经过长途跋涉回到祖国,并与兄长卫文公一同说服了齐国,齐桓公派战车300乘、甲士3000人帮助卫国收复了失地,使卫国进入了复兴时期。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元次山碑    下一篇 文集遗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