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
天一阁,全名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5号,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明永历十九年(1665年),范钦曾孙范光文在天一池增构池亭,环植竹木,堆“九狮一象”假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这是外姓人首次登楼。自此以后,天一阁逐渐结束对外封闭的状态,有选择地向一些大学者开放。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钦后人范光燮传抄天一阁百余种书籍供士子阅读。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编修《四库全书》,天一阁献出珍本共638部,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部,在全国藏书家中贡献最多。这次献书,造成了天一阁历史上藏书精品最大的一次集中流失。然而,通过此次献书事件,天一阁被推举为民间藏书楼的典范和样板,皇家藏书楼,即四库七阁均仿天一阁建造。
清道光九年(1829年),范氏故居重建。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宁波府城鸦片战争爆发后陷落,天一阁《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被英军掠夺。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天一阁藏书被盗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购回。据薛福成命人所编《天一阁见存书目》,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天一阁存有原藏书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图书集成》8462卷。
民国三年(1914年),天一阁书籍被盗运往上海,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一场强台风对天一阁楼宇造成重大损害,成立了以冯孟颛为主要负责人的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募捐、规划、修缮、迁建、扩充。天一阁私家藏书楼性质进入公私共管时期,为在新中国建国后由国有公管准备了良好的过渡。
民国二十二年—二十五年(1933年—1936年),范氏后人在修茸天一阁的同时,又在假山上增设兰亭,移原府学中的尊经阁于宝书楼之后,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藏书,天一阁经历了建成370年以来的首次大范围出阁。首批三箱书籍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运回阁中。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1日至3日,天一阁进行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
1959年,在天一阁东南面一片荒地上,修建道路,移建2座石亭,且于林间置以市郊觅得的石马、石虎和铁牛等物,后又搜得碑石数十方,嵌入新筑围墙上,东园初具规模。
1981年,在天一阁后侧之西北角建天一阁新书库。
1982年—1986年,天一阁扩建东园,移建清末硬山式和歇山式木结构平屋各一幢。挖地成池,堆土成山。
1994年,秦氏支祠修复原貌,归属天一阁。
1994年—1995年,抱经楼和水北阁先后迁入天一阁南园。
2010年,天一阁建造了新书库,基本实现恒温恒湿,更有利于书籍保存。
地理环境编辑本段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
格局
天一阁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有宅六栋: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特点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藏书楼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楼上的通间大致上是用于存贮图书,布置书橱,用书橱将大通间有效地划开,使整个楼上分得井井有条,楼下为六间的布局。天一阁与范氏住宅中间还有一墙相隔,用以防火。
主要景点编辑本段
宝书楼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砖木结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积约2.6万平方米,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两层之间上下挑沿,东西两面弓形封火墙,墙面高出屋面一尺。大门开在中轴线,中间是大厅,三开间,地面水磨大方砖铺设,天花为方格“井”字结构,并绘有彩色图案。二层为一个通间,木地板,二层以书橱间隔,前后均开窗。上层为一个间,下层五开间,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下层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天一阁前为“天一池”通月湖,四周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藏书楼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利用防火墙隔开,并使两者的门错开。藏书楼周边拥有大量的安全出口。
尊经阁尊经阁原先位于宁波府学内,建于光绪年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天一阁重建时迁入天一阁内,建筑格局为重檐歇山顶,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尊经阁原为清光绪年重建,仍保持原来重檐歇山顶建筑结构。
东明草堂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正门前有獬豸浮雕。范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明州碑林明州碑林共有碑173方。年代最早的为宋碑,共8方,占8.7%,其中又以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为最早。该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解放后迁入。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碑林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碑,各占36%和40%,成为明州碑林的主体。最晚的为1988年立的《天一阁东园记》,系陈从周所撰、沈元魁所书、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碑文记述了天一阁东园的建设情况。
范氏故居范氏故居原为范宅东厅,为范氏后裔居所,现存建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现作为天一阁发展史陈列的一部分,展示范氏私藏时期的历史内容。
司马第司马第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1996年完成整修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原为陈政钥先生家族宗祠,陈列了麻将史、与宁波关系史,并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将牌种类。
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干余枚,言其藏室曰“千晋斋”。在天一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之后,其将自己收集的晋砖全部捐赠给天一阁,天一阁在尊经阁西边特辟一室予以储存陈列,仍名“千晋斋”。1959年,天一阁扩建,将征购的天一阁东首的5间民房修茸一新,辟为陈列室,“千晋斋”迁于此。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景点有假山,明池、长廊、碑林、白鹅亭、八狮亭、凝晖堂、东大厅等。
南楼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秦氏支祠秦氏支祠建于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秦氏支祠于1981年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进行维修,历时三年,已按原貌修复,1994年5月向社会开放。
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有宅六栋: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历史人文编辑本段
收藏文物
天一阁收藏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百余个姓氏。
收藏现代作家铁凝、黄亚洲、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宏甲、王剑冰、韩作荣、陈源斌、王旭烽、叶文玲、陈祖芬等12位作家的书稿,计14部23卷,是天一阁第一次成批量收藏当代通俗类文学作品。
天一阁将80余方碑刻移至后院,建立“明州碑林”。收集市郊的石马、石虎和铁牛等物置于东园,数十方碑石嵌入东园新筑围墙上。
遗存文物
天一阁现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以地方志、登科录等史料性书籍居多,珍椠善本8万余卷,。范钦的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
天一阁现存的古籍善本大都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为海内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举录,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天一阁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古籍、字画、碑贴、各种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铜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艺精品。
历史人物
范钦(1506年—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宁波府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后初任湖广随州知府,后任工部员外郎,又任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陕西、河南等省地方官,后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在福建为官时曾统兵抗倭。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任兵部右侍郎。一生喜好藏书,官迹所到之处悉心搜集公私刻本,对无法购置的书就雇人抄录,经史百家之书,兼收并蓄。他把各地搜集到的书籍,寄回原籍宁波月湖之滨的故宅。“东明草堂”为他的藏书处。嘉靖四十年(1561年)前后,范钦建造天一阁藏书楼。
名称由来
据清代学者全祖望《天一阁碑目记》称,由于范钦在刚刚建设之初,曾建一水池于下,后来又搜集石碑刻,得到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范钦认为与是建池不谋而合,于是便就以“天一”为此阁之名。
而另一种说法是:既然是建藏书楼,书纸最怕的就是火,受汉代学者郑玄注解《易经》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启发,于是把书楼题名为“天一阁”,是为“以水制火”的意思。
藏书文化
天一阁的藏书观,即从实用性出发,又注重文献的内容品质。范钦立下了“代不分书”的遗训使天一阁的藏书成为家族共有共管的财产,为了防止天一阁藏书分散和流失,而制订相互制约的措施和严厉的惩罚措施。
在藏书的保护措施上,注重防火,阁前设立水池,建造封火墙。藏书置于二层,比较干燥,前后有窗,有利通风,起到防潮防霉的作用。古籍夹芸草防虫蛀,橱柜放置英石吸潮。
艺文
清朝袁枚《登天一阁诗》
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香辟蓝鱼。今日楼存珠已去,我来翻撷但歉放。
20世纪90年代中叶,散文家余秋雨写出《风雨天一阁》。
文化活动
2003年12月,天一阁举办“首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
2006年是天一阁建阁440年和范钦诞辰500周年,11月份在天一阁博物馆举办“第三届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
2014年12月,天一阁举办“问谱寻根——天一阁家谱文化展”,包括范钦、章学诚、全祖望、孙星衍、蒋介石、包玉刚等名人的家谱一并展出。
2016年12月3日,为纪念天一阁建阁450周年,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明代的书籍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一阁博物馆举办。
出版书籍
天一阁博物馆已出版的专著有《天一阁藏明代方志考录》、《天一阁丛谈》、《天一阁史话》、《新编天一阁书目》、《甬上工巧拾萃》等等。
旅游信息编辑本段
时间
周一至周日8:30-17:30,停止入场时间:17:00(5月1日-10月31日);
周一至周日8:30-17:00,停止入场时间:16:30(11月1日-次年4月30日)。
每周一上午闭馆,下午13:30开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
成人票价:30元/人。
大学生票价:15元/人;
老人票价:15元/人。
优惠政策:
1、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持学生证可享受半价;
2、60—69岁老人持有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可享受半价。
免票政策:
1、70周岁以上持有老年证或其他有效证件者可享受免票;
2、持有残疾人证者可享受免票;
3、持有士兵或军官证的现役军人,持有离退休军人证、残疾军人证、烈士遗属证和军人遗属证者可享受免票;
4、持有离休证的离休干部可享受免票;
5、家长陪同的持有身份证或学生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享受免票。
交通
宁波市公交512路、371路、9路、26路均可到达景区附近。
宁波市地铁1号线西门口站沿着长春路向南步行约10分钟可以到景区。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下一篇 海水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