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镇红军南路5号。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荣获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等荣誉称号。
基本概述编辑本段
概述一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Museum of Revolution in Jinggang Mountains)是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井冈山而建立。位于江西省井冈山上的茨坪。1959年建成开放。该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复制品2000多件。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和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等。
基本陈列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展出文献、实物、图片和辅助展品近600件,其中美术作品均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所作。陈列形式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段。恢复、保护、宣传井冈山上的革命遗址,是这个馆的另一主要业务。遗址大都分布在茨坪和大小五井,多数作原状陈列,少数有辅助陈列。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还保存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工事等遗迹。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在黄洋界哨口上筑纪念碑2座。
位于茨坪红军南路中段,依山面水,与茨坪革命旧址群隔湖相望。该 馆始建于1958年,朱德题馆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事迹的地方性、革命史类综合性博物馆,建筑古朴、庄严,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该馆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余平方米,有7个展厅和一个影视厅,展线300米,文献、实物、图片和辅助展品近600件,馆藏各类革命历史文物5000余件,其中原物60多件。除此,还有毛泽东、朱德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后重上井冈山的照片、题词、题诗等陈列。
几十年来,馆内陈列先后作过四次修改。1987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和修改,采用图、文、物、声、光、电综合陈列表现手法,并制作了逼真的仿实景物和塑像,全面介绍井冈山的斗争历史,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井冈山军民的英勇业绩。
2005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被评为中宣部直属的红色旅游一号工程。
2008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概述二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195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兴建, 1959年10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国第一个地方革命博物馆,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江西省文化厅直属四大馆之一。
2004年*中央宣传部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和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新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占地面积1.782公顷,主体建筑为四层框架结构,一层为停车场、报告厅,二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用房,三、四层为展厅,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2005年9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于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亲自为“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剪彩并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11月5日开始,在江西省率先向社会免费开放。
景点介绍编辑本段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建的革命史类博物馆。195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兴建,1959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1962年朱德同志题写馆名。为江西省文化厅四大直属馆之一,2008年5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全馆有干部职工近200人,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要求,着力加强内部管理。下设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管理办公室、旧居旧址管理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管理办公室、编研陈列室、管理培训科六个部门。收藏文物30000余件,文字资料5000多份,图片4000余幅;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墨宝珍迹数百幅;保存毛泽东、朱德重上井冈山的电影资料和老红军的电视录像数十件。此外,还负责管理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的旧居和黄洋界保卫战遗址等革命旧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开馆以来接待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侨胞、港澳台同胞、国内观众3000多万人次,其中有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彭真、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2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大专院校学生和青少年儿童1000余万人次。
2004年,中央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改扩建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建设项目。新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占地面积1.782公顷,主体建筑为四层框架结构,一层为停车场、报告厅,二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用房,三、四层为展厅,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基本展厅共展出文物800余件,照片2000多张。与旧馆相比,新馆共增加文物150多件、图片资料近200多幅、文献资料60余条,雕塑、油画、国画美术作品20多件。2005年9月29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于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亲自为“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剪彩并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11月5日开始,在江西省率先向社会免费开放。重建后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充实、增加了展厅的陈列内容,吸收了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实事求是地反映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宣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陈展手段,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地展现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面貌;同时提高安防水平,使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跟上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展出内容与展示手段、服务质量与教育效果、内部管理与环境面貌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和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先后命名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建馆历史编辑本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包括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县及湖南的炎陵、茶陵县等,总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余万。
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后”,于1927年10月27日胜利到达茨坪,随后逐步改造了袁文才、王佐部队。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1928年5月4日,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接着,召开了*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讨论和制定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政策,决定在湘赣边界全面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一个全面建党、建军、建政的新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成为中国革命力量的立脚点,武装力量的集合点和革命胜利的出发点,它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大家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
1965年5月,在阔别井冈山38年后,毛泽东同志重上经历血与火洗炼的井冈山,感慨万千地告诫大家:“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1972年11月中旬,满怀对红土地的深厚情谊的邓小平同志来到井冈山,语重心长地教导大家:“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在井冈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它不朽的功绩也永远彪炳于中国革命的史册。如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成为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馆藏情况编辑本段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一个全面陈列和宣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综合馆。馆内基本陈列共有七个展室,分为序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等部分。在这里,您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了解到那段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历史: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随后朱德、陈毅和彭德怀等人先后率领队伍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有馆藏革命文物5863件,文献资料5000多件,历史图片4000多幅。
馆标是1962年朱德同志重上井冈山时题写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声、光、电和实景模型等现代化手法,再现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风貌。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时用过的油灯、砚台和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等。基本陈列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展出文献、实物、图片和辅助展品近 600件,其中美术作品均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所作。恢复、保护、宣传井冈山上的革命遗址,是这个馆的另一主要业务。遗址大都分布在茨坪和大小五井,多数作原状陈列,少数有辅助陈列。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还保存着中国红军第四军的工事等遗迹。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在黄洋界哨口上筑纪念碑2座。
馆内陈列编辑本段
介绍
序厅的总体设计基调大气、简洁、明快、庄重。采用实景、绘画、雕塑及多媒体灯光相结合的手段让观众领略井冈山的绿色更高,用浮雕,油灯雕塑,可移动的2块LED屏播放历史资料让观众感受红色历史,彰显“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无穷魅力。油灯采用八角楼的灯光为设计原型,毛泽东在灯下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两本书》,寓意中国革命的道路在油灯下开辟。红灯长名,红色的“火”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烧毁一个旧世界,开辟一个不走前人之路的中国革命道路。与灯下铸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个大字相呼应。
这是一个结合大型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像演示的综合性表演项目。走进场景中的观众,置身于会师广场前的龙江书院的场景复原和四周用图形和实景结合的广场效果中,现场感阵阵逼来。
超宽背景屏幕投影墙由9台投影构成,用扣像技术将动态人物投射出来,并采用双屏无缝拼接技术组合成宽幅投影,重点表现朱毛两位伟人握手的瞬间。45秒的演示简短凝练,让观众不感到乏味。演示开始时,通过任务由远到近的形象,观众将看到两支队伍人潮涌动,向广场中央跑去,环绕立体声配合画面营造逼真现场气氛。将朱、毛会师历史瞬间形象展现于观众面前。通过音像、灯光的演示把回事的气氛推向高潮。
红军洞
曲径通幽穿时空
采用井冈山特殊的地形风貌,以投影抠像技术,艺术夸大的效果,将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鱼水情展现于观众面前。
红军洞复原一个幽奇深邃的山洞,二滩飞瀑倾斜而下,水花四溅,两侧怪石嶙峋,奇峰突兀。观众穿梭其中,如进入一个时空隧道,就如回到了80年前的井冈山一样。
挑粮上山
你可曾记得“朱德的扁担”
1928年10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等经常与井冈山军民一起往返一百多里到宁冈等地挑粮,他们经常在黄洋界的荷树下歇息。
场景以井冈山风光为背景画,山间小径,大树浓荫,远处的山岗,树下毛泽东、朱德利用小憩间隙与战士们亲切交谈。人物与环境切实结合,表现出革命队伍上下一致,同心抗敌。
场景内还添加了自动拍照的功能,游客投入一元硬币,座在场景内,一分钟便可获得一张数码照片。
三湾改编
历史的转折点
场景复原枫树坪的环境气氛,重点反映了改编的过程和党支部在军队中的作用。在主题墙面上放置一块可让观众点击触摸的主题按钮,并在主体墙面上用背投屏幕同步展现出三个主题画面,生动的反映了改编的过程和党支部在军队中的作用,告诉人们大家党在这里对军队建设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改编。
长征出发
雪山草地挡不住红军的豪情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被迫决定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整个场景十一个跳跃式体验景观,综合运用半景画、模拟实景、视屏、雕塑等展示手段,将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阶段浓缩组合在一起,让观众在体验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同时,深化对“井冈山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开创了中国革命崭新纪元”主题的理解。
九八抗洪
精神的力量
1998年夏,中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遭遇特大洪水。8月上旬,在洪水快要吞噬九江城区的紧要关头,2.4万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广大抗洪群众,发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创造了在世界第三大河流上、在超历史高洪水位情况下堵口成功的人间奇迹。
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和苏区的优良革命传统都是大家的宝贵财富。场景运用雕塑、半景画、话外音,结合高科技手段,塑造变换的场景,艺术再现了兵民奋力封堵九江决口的壮观场面。
胜利的起点
从胜利走向胜利
雕塑的中心为毛泽东和朱德圆雕,两翼为革命队伍的胜利会师。雕塑长度为19.27米,寓意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高度为8米,寓意当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
巨型雕塑 “胜利的起点”,整个形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象征着和平和胜利;又似一个摇篮,象征着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还象一座山,象征着两伟人以大山的胸怀身处井冈,放眼天下。
此外,博物馆新增雕塑、油画、国画美术作品20多件,均为国内知名艺术家的手笔,均成了吸引人们的亮点。
五百里井冈
革命圣地郁郁葱葱
11米×6米的巨型沙盘,展现了五百里井冈绝特、瑰丽的地形地貌。沙盘里的红色线路标记,标识出了毛泽东当年上井冈山的路线。
黄洋界保卫战
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场
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组织4个团会攻黄洋界。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场景“黄洋界保卫战“结合实景、背景画和投影抠像技术的手段,当观众走近场景时,弧形的背景墙开始表现激烈战斗的动态内容。同时,前景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炮弹轰炸和烟雾的效果,再配以轰隆隆的音像效果,真实地再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值得一提地是,前景中的实景人物和背景画中的人物按照视觉比例创作,观展的群众纷纷赞赏“形象极其逼真”。
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旧址
聆听伟人的演说
1928年,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研究制定了对敌斗争的政策,通过了有关决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特委会,毛泽东任书记。
场景复原当时会议旧址中国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茅坪谢氏公祠的原貌。会场中用投影再现了毛泽东演讲的形象,毛泽东湖南口音的演说,回答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观众可以坐在复原的长条木凳上聆听毛泽东的讲话,体验做一次红军战士。
《八角楼的灯光》幻影成像
1928年,毛泽东在茅坪的八角楼和茨坪等地,写下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篇光辉著作,集中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八角楼的灯光”场景复原等大的八角楼,运用真人比例幻影成像,动态演示毛泽东、贺子珍在八角楼生活工作的情景,故事巧妙的穿插了“一根灯芯”和“小太阳”的故事。按1比1比例逼真地再现领袖人物的风采,为国内同类展馆首次采用。
旅游信息编辑本段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8: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
景区免费开放。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松花湖 下一篇 大奉打更人(王鹤棣、田曦薇等主演的古装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