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是中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2009年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建于1927年,现任院长马萧林。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
建馆沿革
民国十二年(1923年)夏,河南新郑一绅士李锐打井,无意间打出一座古墓,发掘出100多件青铜器。北洋陆军14师师长闻讯后向吴佩孚驰报。吴佩孚命令该师长将出土文物运至开封妥善保管。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为了更好的保存这批文物,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7月,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 、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筹建于开封三圣庙街(今开封三胜街)河南法政学堂和河道总督衙门旧址,是为河南博物院发轫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10月10日,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
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24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确保文物安全,于将原河南博物馆所藏文物精选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装68箱,用了三天时间运往汉口法租界租房保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汉口沦陷之前,这批文物又被迫转移至重庆。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古都开封。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
1949年11月,国民政府将存放于重庆的原河南博物馆文物中的珍贵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装38箱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运往台湾,后成为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其余30箱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因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而展览难以为继,所以1958年由各单位捐资在紫荆山兴建的用于展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河南展览馆“禅让”给有着厚重历史的河南博物馆。
1966年,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由于河南省博物馆建筑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击在郑州兴建的,它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规模、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很难适应今天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河南省会郑州建设一座现代化博物馆。
1991年秋,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馆。
1998年,河南省博物馆从郑州市人民路迁至郑州市农业路更名为“河南博物院”,而成为国家级博物馆。同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落成开放。
2008年起,河南博物院免费开放。
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2015年,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并入河南博物院,增设河南博物院民俗馆;同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闭馆,对主展馆实施维修,预计工期18个月。
2020年9月24日起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重新对外试开放。
2022年1月6日,郑州市疫情防控形势,按照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022年4号通告要求,河南博物院临时闭馆。2022年4月29日起,河南博物院于恢复开放。
2022年2月11日,河南将推进河南博物院新院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位于象湖东侧。
文物收集
河南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泛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
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间,是旧河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藏品的征集、整理或在对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关百益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民国十二年(1923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铜器,民国十四年(1925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又先后征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书画及现代艺术品,从而丰富和提高了该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因为该馆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中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汉口,存放于法国租界。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随着中国国内形势日趋危急,存放于汉口的文物又辗转运至重庆,从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坏。而存留于开封的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
1949年11月,存放于重庆的68箱文物由国民党政府挑选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元气大伤,苦心经营20余年的文物大馆,已无精品可言,博物馆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
从1954年开始,河南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同时,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
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设,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
陈列沿革
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河南博物馆"时期,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类自然标本的基础上,先后开放的陈列室有13个。如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由于当时的陈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论"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器物堆砌的办法,陈列质量较差,但仍能看出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已初具规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馆藏文物精品运抵重庆后,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河南博物馆被迫停止活动,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伪统治下,把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才将原陈列开放。
解放后,河南博物院获得了新生。1949—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内容多数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有关。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镇压反革命展览》(1951年)《伟大祖国展览》(1952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肃反展览》(1956年)等。
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间,是河南博物院稳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举办展览较多的一个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1963年举办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
“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列展览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展览被污为“黑展览”而被查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博物院职工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举办了几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如《抗大校史展览》《焦裕禄事迹展》《林县红旗渠展览》《洛阳煤矿史展览》等。
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是河南博物院大发展的20年,陈列展览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逐步确立了中国文物大馆的地位。首先于1980年重新恢复了《河南历史陈列》。该陈列在"文革"前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采用了新的陈列设备和手段,使之更趋于科学化和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园地。1981年以来,又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
通过六年多的酝酿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体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来河南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在内容上,一改传统的模式,尽可能地增加了观众参与项目;在形式上,普遍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在讲解手段上,配备了电脑控制的自动扩放录音讲解、扩放录像、声控幻灯、感应录音讲解等先进设备,增加了观众参与的一些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文物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
河南博物院自创建以来,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河南博物馆选送的新郑出土的8件青铜器,在伦敦引起轰动,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赞扬。70年来,举办和参加的出国展览还有:1980年丹麦、瑞士的《中国珍宝展览》,1985年日本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86年日本的《黄河文明展》,1987年美国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国汉代文明展,1991年法国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亚的《帝王的中国展》,1993年丹麦的《华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国、德国、瑞士和丹麦的《人与神展》,1998年的《大黄河文明展》等。
2022年8月,河南博物院首次引入“虚拟公社”的概念,以九大镇院之宝为原型,进行二次虚拟形象创作,从世界观架构到虚拟世界,从形象创作到故事情节,通过新的方式向世人展示文物的起源和历史的魅力。
建筑格局 编辑本段
展馆布局
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河南博物院包括广场、序幕大厅、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陈列馆、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电教楼、观众参与和娱乐厅、观众餐饮茶座、观众休息厅、贵宾接待、河南博物馆室、纪念品商场、广播室、计算机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图书资料馆和培训服务楼等部分。建筑群外部还设计有40%左右的园林绿地,形成“馆中园、园中馆”的优美格局。
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
展馆特色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位于河南登封)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馆后为文物库房。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
馆藏内容编辑本段
展厅陈列
2009年重新布展前,河南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为《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览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展示上至史前时代,下至明清的河南历史文物。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三代辉煌”(夏商周时期)、“兼容并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世荣华”(隋唐时期)、“余光明媚”(宋金元时期)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
2009年,河南博物院对原有展览陈列进行升级改造,常设展《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升级为《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四大主题陈列《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河南古代玉器馆》、《明清珍宝馆》、《古代石刻艺术馆》也改进了展陈方式,调整了展品。
古代文明之光
分为八个展厅,第一至四展厅位于展馆一层,分别是原始社会展厅、夏商展厅、西周展厅和东周展厅。第五至八展厅位于展馆二层,分别是两汉展厅、汉晋展厅、隋唐展厅和宋元展厅。
青铜艺术馆
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展示主体。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表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精美绝伦。
王子午鼎的华美装饰和85字铭文,是研究楚国公卿的重要实物;云纹铜禁,作为中国迄今发现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年代最早的铸器,五层镂空透雕,二十四只龙形怪兽的攀缘伏撑,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另有“王孙诰编钟”博大雄浑,青铜神兽诡丽奇巧,以及云纹方壶、克黄升鼎、卷云纹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惊世之作,钟鸣鼎食,煌煌穆穆,都聚于这一方天地。
古代玉器馆
在中国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权势与地位物质表徵;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洁身明志,标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征。中原地区所出玉器,多属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品。
明清珍宝馆
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进入了辉煌的发展阶段,制瓷、织绣、象牙雕刻、漆器、珐琅器和金银制作等工艺,门类齐全。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基本陈列位于主展馆1、2、3层,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遴选超过500件(套)馆藏文物,展出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中原都城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进行解读。
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一楼展厅,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打破旧世界,第二部分为建设新家园,第三部分为走进新时代。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四楼13厅,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食器——自羊徂牛,鼐鼎及鼒,第二部分为酒器——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第三部分为水器——盥帨于下,有盘有匜,第四部分为乐器——钟鼓锽锽,磬管锵锵,第五部分为兵器、车器、杂器——干戈戚扬,爰方启行。主要展出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按照青铜器用途分类,集中展现中原楚系青铜艺术的基本面貌。
中原古代石刻艺术
陈列展览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楼西侧15厅,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汉代画像石刻,第二部分为陵墓石雕,第三部分为墓志,第四部分为佛教造像。系统介绍石刻艺术的4种表现形式,展现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意趣。
代表藏品
截至2022年1月,河南博物院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最具特色。精品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大,是见证中华文明发展轨迹,展示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文化艺术宝库。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商丘、洛阳、安阳、开封、淅川、三门峡、辉县、新郑等地的考古发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莲鹤方壶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
通高117厘米 口长30.5厘米 口宽24.9厘米。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45.9厘米 口长16.4厘米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共为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妇好”二字铭文。背有兽首弓形鋬。
杜岭方鼎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
杜岭方鼎是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也是最早装饰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
1974年郑州市出土,共两件,大的在国博,小的在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通高28.8厘米 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中国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
武曌金简
唐代早期
1982年出土于中岳嵩山峻极峰
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
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是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谴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
这是中国发现的唯一金简。
玉柄铁剑
西周晚期
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
剑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
属西周晚期器物,剑身插在精心制作的牛皮鞘内,剑外有丝织品包裹的痕迹,剑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君子),竹节分明,玉质细腻,温润光滑。剑柄中空,里面插有铜制的芯,连接剑身和剑柄。由于埋藏久远,剑身已断为两截,鞘身也因锈蚀与剑身粘在一起,无法剥离。经过专家研究发现,这柄剑竟然是一块炼渗碳钢,而炼渗碳钢就是由块炼铁经过长时间渗碳,反复锻打而成,所铸器物也因此更锐利、坚韧。
玉柄铁剑制作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体,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它的出土,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剑”。
贾湖骨笛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前期(距今9000年前,约为公元前7000年).
贾湖骨笛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截止至2014年末)
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四神云气图壁画
产于西汉早期
1987年出土于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
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
《四神云气图》位于墓室顶部,中部一条7米长巨龙飞腾,东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兽、灵芝及云气纹图案装饰。壁画从主墓室顶部的西端起,向东延伸有丈余,总面积达30平方米,填补了中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比敦煌壁画要早600多年,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云气图。
壁画的主要内容为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及云气纹等组成的图案,历史艺术价值极高。不但是中国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后经考古专家通过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原样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所处时代为北宋,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于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出土。“天下名瓷,汝窑为魁。”在北宋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不但河南独占其三,而且汝窑位居魁首。汝官窑系御用窑,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天蓝釉的形成,主要是在烧制过程中窑位与火候恰臻妙处,因此成品率极低,传世极少。中国一共发现汝官窑传世天蓝釉器物4件;而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天蓝釉作品,独此一件。在5件天蓝釉作品中,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不但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器物,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稀世难得。
展览展会
临时展览主要用来陈列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展览,新馆开放以来,先后与国内外各个机构单位合作交流,有“金色王朝--故宫御用金银器特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原作展 ”、“国家宝藏”、“三千大千世界:台北历史博物馆藏张大千书画展”、“华夏文明之源”等众多展览。
参观信息 编辑本段
门票信息
免费参观。
基本陈列讲解收费:“首席讲解员”讲解收费260元;“一级讲解员”讲解收费200元;“二级讲解员”讲解收费150元;“双语讲解员”英文讲解收费280元;特约讲解每组收费:100元;寒、暑假特训班每人收费:2600元;各种特展讲解收费:100元。
需要请讲解员的朋友,可以直接到前厅服务中心办理讲解手续,每名讲解员限带观众30名。
为了保持展厅内的安静环境,保证您参观的效果,团队8人以上可使用团队讲解接收器,请团队负责人在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需缴纳押金500元,清点机器),讲解结束后,将机器交还服务台,待工作人员核查后押金退还。 如有损坏或丢失,每台按成本价700元赔偿。
参观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冬季开放时间为9:00——17:00),闭馆前1小时停止发放参观卡,每周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闭馆。
交通信息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8号
交通线路:公交车(B1、83、32路、39路、42路、61路、69路、96路)出租车(距郑州火车站约10公里,18分钟车程,车费大致25元)
门卡领取
观众凭有效证件排队免费领取参观卡。持第二代身份证的观众请到①、②号自助取卡处领取参观卡;持其它有效证件的观众请到③号人工取卡处领取参观卡;未成年人观众,身高一米以下的可由成年陪同者带领入馆,身高一米以上的须到③号人工取卡处领取参观卡。参观卡仅限当日有效。个人参观凭本人有效证件(身份证、工作证、护照、军官证等)在大门东侧票务处,按顺序排队领取门票,一人限领一张。
团体观众须提前2天电话预约,由预约处安排适当时间参观。参观当日,团体带队人员须凭单位介绍信或任务派遣书,到预约处领取团体参观卡,参观卡仅限当日有效。
注意事项
1、凡持当日门卡者须经检票入口处刷卡后方可入馆参观。
2、为了保护观众与文物的安全,以及确保参观环境符合国家标准,日接待观众总量控制在5000人以内。上午3000人以内,下午2000人以内。
3、学龄前儿童、小学生须有成年人陪同方可领卡入馆参观;中学生如无成年人陪同,可凭学生证领卡入馆参观;高龄老年人、行动不便者须有亲友陪同方可领卡入馆参观;未领取参观卡的观众谢绝入馆参观;衣履不整者、精神性疾病患者、酗酒者、携带易燃易爆及危险品者、携带宠物者谢绝入馆参观。
4、高龄老年人、残疾人、体弱者等社会特殊群体,可优先领卡入馆参观。
5、大件物品禁止携带入馆,经安检后可免费存至主展馆大件物品寄存柜。小件物品可随身携带或存放到主展馆入口处自动存包柜中。
6、展厅内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吸烟、打手机、喧哗、嬉闹,以及从事其他与参观无关的事情。
7、参观者须爱护环境卫生,禁止随地吐痰和随手乱扔废弃物。爱护文物展品、展览设施及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如有损坏应照价赔偿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本站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内容仅供参考
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